派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洞察 » 正文

重庆:数智赋能 产业提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4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浏览次数:1
核心提示:十载春秋栉风沐雨,一张创新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十个寒暑筚路蓝缕,一首砥砺奋进的诗篇引人称赞。

十载春秋栉风沐雨,一张创新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十个寒暑筚路蓝缕,一首砥砺奋进的诗篇引人称赞。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总体目标,全面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速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日趋向好。

图为长安汽车鱼嘴基地总装生产线

产业水平呈现规模化、高质化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主动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量质提升并举转变,推动工业经济在规模和效益方面跃上了新台阶。一是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4985家增加至2021年的7098家;工业增加值由5181亿元增加至6241亿元;营业收入由1.3万亿元增加至2.7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二是工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做大工业规模的同时,将提升发展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工业质量不断提升。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60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887.5亿元;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由4.7%提高至2021年的6.9%,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5.5万元/人·年提高至41.9万元/人·年。

2012年及2021年重庆工业增加值及营业收入情况

产业结构步入集群化、高新化轨道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围绕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一是优势产业跃升提质。基本形成以电子、汽车、装备、化工、材料、消费品和能源等为主导的多点支撑产业体系。构建起“1+10+1000”的汽车产业集群和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华峰化工建成国内最大乙二酸、氨纶生产基地,材料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增加值占比由2012年的12.8%提高至2021年的19.9%。消费品、装备、医药、能源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14.2%、9.4%、2.9%和5.8%。二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2%。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率先在全国打造工业软件产业园,培育重点软件公共服务平台36家。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9.1%和28.9%。三是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结构性减负步伐明显加快;坚持优化存量、提升增量,有效供给不断扩大。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去除粗钢产能517万吨、煤炭产能2084万吨,取缔了市内全部289万吨“地条钢”产能,实现应退尽退。

技术创新突出链条化、生态化路径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一是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构建形成“总院+分院”的研究院矩阵体系。联合微电子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达30%和45%左右。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和101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二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在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65%,位居全国前列。130纳米硅光、12英寸电源管理芯片等领域关键工艺在国内率先实现突破。三是创新产出不断加快。滚动实施重点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有力推动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关键技术产品突破,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25%左右。

产业发展加速智能化、融合化态势

积极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大势,加快数智赋能产业发展,促进全市制造业提质增效。一是智改数转蹄疾步稳。推动智能制造纵深发展,累计实施47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126个智能工厂和733个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指数达到60.7,位列全国第7位。二是数智基础支撑有力。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全面运行,接入9个省份二级节点32个、企业节点2500余家。15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在渝布局,“上云”企业数量超10万家。建成5G基站7.3万个。三是融合业态竞相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融合应用,推行“智造+服务”模式,形成一批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融合示范项目。

图为西南铝生产的长征运载火箭用5米级铝合金锻环

开放载体形成立体化、多元化体系

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一是产业发展平台完备。形成“2+6+6+36”产业园区架构体系,全市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84%。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引领性、品牌美誉度的交流合作平台。二是招商外贸成效显著。瞄准全球产业发展前沿,围绕产业园区、领军企业和关键要素实施精准招商,引进投产京东方、理想汽车等一大批上下游带动能力强的战略项目。312家世界500强工业企业在渝布局,连续10年工业领域利用外资保持在40亿美元以上。三是区域协同走深走实。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合作,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揭牌共建。启动成渝地区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线运行汽车、电子信息线上供需对接平台,汇聚企业超3600家。深入推进“一区两群”战略,分类引导资源要素向不同功能区域聚集,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

综合服务构建制度化、常态化机制

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精准施策帮扶企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服务长效机制。创新构建智慧化管理平台和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服务区县、服务园区、服务企业“三服务”专项行动,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快速高效解决企业诉求。二是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抓好工业运行监测预警,建成重庆工业经济大数据平台。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度,推动企业降低能源要素成本。创新建立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企业融资利率最低至3.65%。三是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活力。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植根性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推动“研究院+基金+产业园区”模式,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6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

砥砺奋进,共创辉煌成就;开拓进取,书写不朽篇章!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将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主攻方向,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推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奋力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铿锵前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会员名单|找服务|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