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洞察 » 正文

数字技术赋能交通强国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15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张依依   浏览次数:7
核心提示:在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方面,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邮政快递业年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智慧民航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民航运行的效率。

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这十年”交通运输发展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在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方面,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邮政快递业年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智慧民航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民航运行的效率。

19-2022-06-10-10-20-13.jpg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

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去年创下了全年完成投资3.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在发布会上表示,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方面,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实现了“全国一张网”运行,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跨海桥隧、深水航道等关键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徐成光表示,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下一步将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在建设安全可靠的物流供应链网络方面,将保障国内运输畅通,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加快交通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方面,将强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与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深度融合发展。

邮政快递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国邮政快递业迈上了交通强国邮政篇建设的新征程。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戴应军表示,我国邮政快递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应用,快件最高日处理能力近7亿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快递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流通成本加速压降,规模优势加速显现,有力支撑了各类电商加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享受网购。”戴应军在发布会上说,邮政体系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一,在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循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邮政快递业形成了入厂物流、仓配一体化等模式,供应链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在与电商融合发展方面,邮政快递业已经成为了商品流通的加速器、服务电商用户的主渠道,年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

智慧民航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智慧民航建设将作为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主要目标是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智慧民航体系,使民航发展的方式实现深刻变革,使其安全基础更加牢固,运行保障更加高效,运输服务更加便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智慧民航建设在机制保障、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比如,现在全国234家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40家千万级机场开通了“易安检”服务,安检通行效率提升了30%。另外,行李跟踪系统也实现了射频识别“串线成网”。通过这些智慧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民航运行的效率,改善了民航服务的品质。

据董志毅介绍,今年1月份,《智慧民航路线建设图》印发,进一步提出将智慧航空运输和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智慧民航建设的重点内容。其中,智慧航空运输是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为四大核心抓手,主要任务是构建高效安检、快速通关、无忧签转、“有空就座”,以及便捷舒心的旅客服务生态和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空中交通服务的全局化、精细化、智慧化运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机场运行协同化、服务人文化、作业智能化、建养数字化,打造一体化创新型的数字政府和监管平台。而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是通过构建“民航+数字产业”的共同体,以及“民航+先进制造”产业链和“民航+绿色低碳”的生态圈,推动5G、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在民航的应用,打通先进装备制造、维修、运营的全产业链条,采用绿色核心技术、可持续燃料、新能源装备,实现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以赋能行业高质量的发展。

董志毅表示,在提升数据资源的管控能力方面,下一步将完善数据治理的标准规范,畅通数据的交互路径,深化数据的分析能力,有效释放数据价值。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会员名单|找服务|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